您当前位置: 首页 >> 申请书 >>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
(1) 全要素课堂教学改革
我校从课程体系、教学方式、学业评价、教学激励、条件保障的全要素推进课堂教学改革,将“45分钟课堂”作为主战场。
“探究式-小班化”教学 自2010年起按25人编班,选课人多的课由研究生助教辅助开展 “中班授课、小班研讨”。混合式教学、翻转课堂等推进启发式讲授、互动式交流、探究式讨论,教学相长。“探究式-小班化”课程9024门次,占比70.5%,示范课程128门。
学术前沿进课堂 新生研讨课和学科前沿课同步学科发展,跨学科项目制课程促进交叉协作。
核心价值观引领课堂 “小课堂看大世界”“8秒正能量”等潜移默化强化社会责任,学术规范促诚信。
(2) 全过程非标学业评价
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 开放式命题,创作型考试,出版《优秀非标准答案考试试题集》系列丛书。
强调考核“四结合” 标准与非标准、灵活考查与基础考核、动态与静态、个人与团队。
推行全过程学业评价 课堂讨论、作业均计入总成绩,原则上期末成绩权重不超过50%、平时考核不少于6次。
(3) 全方式推进个性化培养
推行“万门课程计划” 学术研究5000门、创新创业1000门、实践应用1000门、行业专家1000门、跨学科及感知未来300门构成多元课程体系。
持续开展“国际课程周” 邀请哈佛等700位教授开设900门全英文课程;贯通本硕博课程体系。
首创“双创18条”与创新学术社团 聘请校外导师2300余人,建设实践基地540个,打造“I创街”,每年大创2000余项。建成学术社团681个,成为课堂外学生发展兴趣、特长和潜质的重要载体。
(4) 全师资强化教书育人
品德高尚、学术卓越、教学优秀的师资主导教学 院士领衔新生研讨课,高端人才首要任务是本科教学,大师执掌交叉创新班,教授100%上课。
重奖一线教师 “卓越教学奖”等奖项总奖金1360万元/年,特等奖100万、一等奖50万,累计表彰5364人次。
新教师“双证”上讲台 “教学能力培训合格证”与教师资格证成为上讲台门槛 ;青年教师科研启动费、导师制、博士学位和海外经历全覆盖;组建教学社区全面提升教学能力。
绩效考核保障全心投入 师德问题一票否决,升等晋级、评奖评优重点关注教学,绩效考核教学权重超50%。
(5) 全方位加大教学投入
全校齐力推动 党委常委会、校务会、各学院党政联席会、基层教学组织等定期研究教学;每年召开教学大会、多次教代会主题讨论本科教学。
“学术殿堂式”环境建设 2亿元打造各类智慧教室403间(占比81%)和公共空间,创设“学术殿堂式”教学环境。
持续增加本科经费投入 近7年本科教学经费年均约6亿元。